截至8月31日,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完毕,A股共5432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公开资料显示,我国上市公司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内生动能基础稳步夯实,科技发展主线愈发鲜明,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成长,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据了解,近六成公司营收正增长,超四分之三公司实现盈利。以医药行业为例,头部企业盈利优势显著,政策与创新双轮驱动下,创新驱动全链增长。8月29日,上海医药发布的2025半年报就用科技叙事验证了这一观察。
纵观今年上半年医药企业半年报,不仅创新药板块迎来标志性转折点,多家上市药企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创新药业务已成为其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部分公司创新药收入占比已突破50%甚至更高。而在商业板块,上海医药以及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九州通等头部医药商业交出一份惊艳的“答卷”,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我国医药工业制造业业绩稳健、流通板块释放出新潜能,成长韧性强劲。
工业转型持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生态竞争力
通过分析上海医药上半年的财报便能管中窥豹。从财务数据来看,2025年上半年上海医药营业收入为1415.93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医药工业板块取得营收121.60亿元。医药商业营收1294.33亿元,同比增长2.17%。
净利润方面,上海医药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44.59亿元,同比增长51.56%。具体来看,工业板块贡献利润11.50亿元,主要参股企业贡献利润3.38亿元,商业板块贡献利润17.94亿元。分析这份靓丽的利润成绩单,除获得和黄药业会计核算由合营企业权益法核算变更为按子公司核算而产生的一次性特殊权益外,工业板块的积极转型和商业板块的创新升级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
而工业板块,创新驱动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最新财务数据显示,在研发投入方面,上海医药研发创新稳步迈进,上半年研发投入11.48亿元,研发费用达9.59亿元,占医药工业销售收入9.44%。据行业现有数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企业平均研发投入比例约为25~28%,这一研发投入比例超过行业的平均水平。
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研发创新体系下,截至报告期末,上海医药新药管线共计56项,其中创新药管线44项,改良型新药管线12项。报告期内,多款重点新药获得新进展。上海医药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化药一类药品口服非肽类小分子肾素抑制剂I001片(SPH3127)高血压适应症NDA上市申请已获得受理并完成注册检验与注册核查。全球创新型抗CD20抗体药物B001(静脉注射液)/B007(皮下注射液)取得新进展,B007重症肌无力适应症Ⅱ期临床试验以及天疱疮适应症Ⅱ期临床试验均已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化药1类创新药SHPL-49注射液拟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Ⅱ期临床试验已经完成,公开资料显示其具多靶点、多通路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中药新药研发方面,中药1.1类新药参芪麝蓉丸拟用于治疗轻、中度脊髓型颈椎病(气虚血瘀肾亏证)的Ⅲ期临床试验正有序推进。无独有偶,另一款中药1.1类新药藿苓生肌颗粒(SRD4610)拟用于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Ⅲ期临床试验也正式启动,同时其在美的pre-IND申请也已获得FDA受理。
2025年上半年,上海医药在自研体系优化上聚焦免疫、精神神经、肿瘤、心血管、消化、抗感染六大疾病领域。在大分子早研、小分子多肽、PROTAC、转化评价等多个技术平台取得阶段性进展。全重实验室在新靶标、新机制原创候选药发现上获新突破,6个项目完成立项。同时,上海医药还在积极推进原料药、制剂、生化、抗感染技术研究所的建设。
此外,在开源创新生态上,依托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上海前沿)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建“前沿新药技术概念验证中心”,报告期内完成泌码、慧合谷等8家高成长性企业入驻,打造覆盖科技成果“早期发现-概念验证-技术转移”全链条,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
通过对头部企业的观察,创新力为业绩长虹垫高了竞争门槛。据悉,我国目前拥有1775种first-in-class(首创新药)管线,全球占比为19%;从license-out(技术授权出海)数量来看,全球占比为14%,总金额全球占比达30%,中国医药正逐渐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源头。
商业创新升级,CSO业务实现战略性突破
如果说创新药逐步进入收获期,对工业板块而言如虎添翼,那么商业板块的转型则可以看做是上药新征程的锦上添花,今年上半年,上海医药在医药分销赛道的表现有目共睹,以1294.33亿元收入展现不俗实力。
业内观点分析认为,上海医药在分销领域构建起的现代化供应链服务能力的提升是其业绩增长的关键驱动力,目前覆盖全国25个省份、直辖市与自治区的商业渠道以及零售网络,可持续为各级医疗机构、零售机构、合作伙伴及患者等提供高效、便捷、可靠的服务。
2025年医药流通行业市场规模超3万亿元,同比增长约4%,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医药工业的稳定发展,但同时受医保、集采政策深化的影响使得增速趋缓。其中释放出的信号有以下几点:其一,行业集中度提升,在“两票制”“集中带量采购”等政策推动下,市场向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华润医药等龙头企业集中,中小流通企业面临整合压力。其二,随着智能仓储、区块链溯源、AI需求预测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医药电商推动O2O模式普及,医药流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加速,企业更加注重“降本增效”。其三,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使得合规成本上升,GSP认证、飞行检查等提高行业门槛,部分中小企业生存面临困难。
2025年上半年,上海医药表现出“工业提质、商业稳增”的高质量发展底色。结合财报得以洞察,上海医药的核心优势在于工商研投一体化优势,加之丰富的产品结构与强大的商业网络和完善的供应链服务体系。
报告期内,上海医药医药商业板块以科技创新与数智化引领发展,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在商业合作方面,合约销售(CSO)业务实现战略性突破,合作产品数量与服务规模持续增长,2025年4月与欧加隆合作,在全国医院渠道内为利维爱、欣妈富隆、依伴侬等产品提供营销服务;同月与益普生围绕达菲林产品达成战略合作;2025年6月获得博安生物GLP-1类降糖药度拉糖肽注射液中国大陆独家推广与总经销权。
此外,进口总代业务充分发挥全球供应链优势。新增进口总代品规25个,实现销售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11.7%;创新药业务与安斯泰来、康方生物、乐普生物、科迪药业、中外制药等多家创新药企达成战略合作,实现销售收入242亿元,同比增长22.6%;器械大健康业务引进5个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25.7亿元;医美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18.8%。
在新零售领域,上海医药发布“上药新零售一体化战略”,依托旗下零售网络与成熟供应链体系,深化批零协同,以上药云健康、华氏大药房、上药院边药房、镁信健康四大业务板块为核心,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专业一体化、一站式、闭环式新零售体系,提升服务价值与患者体验。
透过上海医药的年中报,行业的共性清晰显现:带量采购、国谈降价与医院端议价等多重因素加压,使价格下行与费用刚性并行,分销毛利见底大趋势难以逆转,规模也将不再自动转化为利润。
从这些头部企业的特质来看,医药行业的竞争呈现出的态势是组织能力与资金使用效率成为企业的硬实力呈现,及时找准“第二增长曲线”更显企业洞察力,不断注入创新活力与创新生态优势才得以在当下“薄利”的时代中站稳脚跟。只有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医药产业发展浪潮中持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