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医疗体系和优质的医学教育密不可分,为培养卓越医生,教育部又有新动作。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下称《意见》),为卓越医生的培养指明道路。
从文件全文来看,医学教育,未来五年会以下几大变化。
医德教育是前提
一名好医生是优秀医疗卫生系统建立的基础。医生要具备仁心与仁术,医学生的培养就要全面加强德医双修的素质能力培养。
《意见》指出,把德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从医的神圣职责。
医学生医德的培养离不开医德高的老师,《意见》强调全维度打造医德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医德建设,《意见》指出,在医学院校建设20个左右国家教师发展示范中心,满足教师职业发展需要,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人才培养理念大变化
随着民众对健康需求的转变,医学教育也在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意见》提出,加快医学教育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医学生预防、诊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服务健康全过程的知识能力素质,强化医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
医学专业这样建设
有好的专业才能吸引更多的一流生源,医学院校也要筑巢引凤。《意见》指出,加快建成400个左右一流医学专业。
《意见》提出,推动医学院校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理论教学、临床实践教学等人才培养各环节。加快推进医学教育专业认证,构建医学专业三级认证体系,到2020年完成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首轮认证全覆盖,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附属医院再担重任
《意见》提出,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树立“大健康”理念,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专业结构。
面对医学教育新思路,承担教学任务的医院要如何担起重任?《意见》给出的思路是,围绕人才培养优化调整临床科室设置,鼓励成立基于器官系统等方式的综合性科室。
为激励医生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意见》强调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教学工作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纳入附属医院绩效考核以及院长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医务人员职称晋升、工作考评和绩效分配的重要指标。
医学教育搭上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医学教育”也成为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意见》提出,及时将“互联网+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等医学领域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方法更新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紧跟医学最新发展。
具体来看,推进“互联网+医学教育”,《意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用新技术共建共享优质医学教育资源,建设400个左右医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分区域建设国家医学教学案例共享资源库,推出1000门左右医学国家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广泛开展混合式教学和在线教育。
全科人才培养两条路径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尚不强大,关键是缺人才。探索解决这一难题,《意见》提出推进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改革。
《意见》强调深化服务健康乡村建设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深入推进农村订单定向本科医学教育改革;深入推进三年制专科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构建“3+2”(三年医学专科教育加两年毕业后全科医生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为加强全科医学教育,《意见》提出建设100个左右国家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示范基地。
研究生教育更注重临床能力
医疗质量是一家医院的生命线,而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则是保障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意见》强调深入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统筹优化临床培养培训内容和时间,促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
为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意见》提出严格毕业实习管理和考核,构建覆盖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体系,建设100个左右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多学科人才被鼓励
医学是多学,几乎包括人类知识的全部,涉及人类实践的所有。如何让医学生掌握更广博的知识?
《意见》指出,深入推进“医学+”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主动应对国际医学竞争,瞄准医学科技发展前沿,对接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新理念,大力促进医学与理科、工科等多学科交叉融通,开展“医学+X”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
完善计划保障机制
为保障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三级实施体系,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筹计划组织实施工作,从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上加大力度,并强化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