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歌手陈奕迅因确诊新冠肺炎被迫暂停巡演的消息火上热搜,新冠病毒因此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01新冠卷土重来,持续6-8周
事实上,随着“第六波新冠高峰”的热议,近期全国多地已出现新冠流行趋势。
5月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2025年4月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2025 年4月,第14周-18周),分析结果显示,4月全国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呈上升趋势。
在3月31日至5月4日的监测期内,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的新冠阳性率出现了明显的增长,从7.5%一路飙升至16.2%,增幅超过一倍;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的新冠阳性率由3.3%提高到了6.3%。
分地域来看,南方省份检测阳性率高于北方省份,不过部分阳性率上升较早的省份疫情增幅趋缓。到第 18 周,无论南北方,新冠病毒在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检出率中均排首位。从年龄来看,到第18周,新冠病毒在15岁及以上的年龄段的阳性检出率为第一。
5月12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2025年4月全省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新冠病毒感染报告发病数为23188例,与3月份发病数3548例相比,增加近2万宗。
中国大陆以外,香港、澳门地区新冠感染病例也出现增加。
香港冠状病毒的主要监测指标已创下近一年来的新高,检测阳性率从四周前的6.21%,逐步上升到13.66%。一个月内录得81宗成人严重个案,当中31人死亡。
5月13日,澳门卫生局披露,流感样病人检出新冠病毒的阳性率今年自2月下旬开始上升,3月中旬达高峰(第12周阳性率为44.3%),期后逐渐下降,目前近三周呈现波动,第17、18、19周的阳性率分别为12%、17%、11%,显示曾轻微回升。总体来说,澳门新冠病毒近期仍处于较活跃水平。
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新冠感染病例数同步激增。有数据显示,新加坡单周新增病例激增17%,创下年度新高,且症状以“刀片嗓”等上呼吸道感染为主。
专家表示,当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在16% - 20%左右,不会超过过去两年21%的峰值,接近峰值后将快速下降,预计感染高峰在5月下旬前后到达顶点。中国工程院院士终南山5月19日接受媒体采访,他预测6月底前结束流行,持续6至8周时间。
同时,他也提醒,对于多数年轻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只需对症治疗即可。但对于有基础病的65岁以上老年人,需要重点关注他们的病情变化。若不及时用特效药,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最终危及生命安全。48小时内服用特效药,可能就能阻断病情向重症方向发展。
02线上线下相关药物热卖
美团买药健康指数显示,与新冠相关的咨询问诊和药物搜索量居高不下。5月20日,广州、北京、上海、成都地区的搜索量对比上周,增幅分别高达177%、128%、89%、394%。
用户需求主要集中在新冠检测试剂、新冠特效药以及止咳消炎类药品。业内人士预估,按当前阳性率推算,5月单月用药市场规模或突破300亿元。
目前,国内已经有7款新冠特效药上市。其中,进口药有两款,分别是默沙东的莫诺拉韦和辉瑞的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价格较贵,每盒高达1000多元,且不在医保报销范围。
其余五款都是国产药,目前均在医保报销范围。最便宜的是阿兹夫定,一盒1mg*35片规格约180元;还有先诺特韦/利托那韦、氢溴酸氘瑞米德韦、来瑞特韦片、阿泰特韦/利托那韦四款药,零售价基本是400元左右。相关厂家表示,同比上个月,5月新冠特效药销量有所上升。
新冠特效药一般建议在出现症状的五天内服用,一旦感染病毒超过一周,再服用该药的效果会明显降低。因此,一些社交平台近日也出现了同城紧急找药的需求。
居家快检的需求也明显增多。有深圳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由于工作繁忙没时间带家人去医院,在朋友建议下,选择在某平台上下单了到家快检业务。体验发现,线上下单,收到采样盒并根据视频提示完成采样及密封后,会有专业送检员上门收样,从采样到获取电子报告全程约4小时。
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去医院就医担心交叉感染,而且上班人士去医院时间成本也高,有了线上自采样检测方便省事很多。
新冠卷土重来,也带动线下相关药物热卖。据大参林相关负责人透露,最近一段时间,门店咨询防治“刀片嗓”药品及购买退烧药、感冒药的顾客明显增多,其中,抗感解热类部分药品销量同比增加2-5倍。
03药店可多维度提升应对能力
过去几年,新冠或流感高发季,药店“四类药”均出现显著增长,尤其是感冒/清热、止咳品类。随着新一轮新冠流行,相关药物的需求也将上涨,市场热度有望提升。
对此,药店可从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创新、专业能力建设等多维度提升应对能力。
当前抗病毒药物、退热止咳类药品需求激增,药店可建立动态库存监测机制,确保重点药品稳定供应。同时,参考疾控部门发布的区域疫情数据,高发地区门店建立应急补货通道。针对新冠特效药、抗原检测试剂等特殊品类,提前与上游供应商协调备货。
此外,药店可强化线上服务能力,通过线上平台或私域提供用药指导和防疫提醒。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可开展定向送药服务。探索与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提供新冠自采样盒代售及送检指引服务,解决部分消费者“不懂检测”“检测难”痛点。
同时,建议药店开展专项培训,确保店员掌握新冠病毒感染症状、常用治疗药物及其副作用、禁忌症等知识,以便为顾客提供准确的药品信息和用药指导。对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血氧饱和度低于93%的购药者,及时建议就医。开展科普宣传,在门店投放防治指南,引导公众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