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内容
素有ADC“最强黑马”之称的映恩生物,成立三年来已达成至少7项、合计超28亿美元的战略合作授权,涉及百济神州、和铂医药以及Adcendo等知名企业。凭借其前沿的ADC技术平台,公司正开发近10款best-in-class(BIC)和first-in-class(FIC)重磅产品,其中4款1类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持续推进产品差异化,积极寻求授权合作成果转化的战略布局下,映恩生物俨然成为一颗向Big pharma目标迈进的潜力新星。
三年超28亿美元!ADC“狂人”踏上战略合作发展快车道
今年7月,映恩生物与百济神州达成一项战略合作协议,百济神州将获得1款在研、临床前ADC药物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利,而映恩生物将获得高达13亿美元的额外付款,以及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事实上,这并非映恩生物首次达成战略合作。
同在7月,诺纳生物(和铂医药全资子公司)宣布,其合作方映恩生物与百济神州达成授权的ADC药物是根据早前诺纳生物与映恩生物的合作协议而开发的,诺纳生物将根据原协议条款继续推进与映恩生物间的合作。
2023年4月,映恩生物宣布与BioNTech就2款ADC管线DB-1303、DB-1311达成独家许可和合作协议。根据协议,BioNtech将支付1.7亿美元首付款,超15亿美元里程碑金额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以获取这2款ADC的大中华区外全球权益。
2023年1月,映恩生物授予Adcendo独创的肿瘤ADC平台“DITAC”(Duality Immune Toxin Antibody Conjugate)技术合作许可,Adcendo将用于其领先的uPARAP ADC项目。
更早之前,2022年10月,映恩生物宣布引进达石药业具有全球FIC潜力的双抗分子DS005,用于开发新型ADC药物。2022年1月、2021年12月,映恩生物先后与和铂医药、先通医药达成战略合作,和铂医药和先通医药分别将其自研的抗肿瘤优选单抗向映恩生物授予许可,映恩生物基于许可并结合“DITAC”技术平台,开发不同的ADC药物。
从上述合作模式不难发现,ADC“狂人”——映恩生物正通过“引进具有潜力的抗体分子+开发、使用并授权多个具有全球独立知识产权的ADC技术平台+寻找合作伙伴接续推进ADC管线,实现商业化”的路径,在生物医药颇为动荡的三年里,踏上发展的快车道。
“跨界”能人的华丽转身,初创新星的成功启航
2020年1月,由行业知名投资人朱忠远博士创立的映恩生物,正式落户BioBAY。
在众多人眼中,朱博士是一位投资人兼创业者的“跨界”能手。在创立映恩生物之前,他曾以投资人的身份活跃在产业界,参与投资、孵化过多家行业知名创新药公司。
跳出舒适圈并非易事,职业的转变除了需要过人的勇气,还需要独特的眼光。
或许就是这段宝贵的投资人职业经历,让朱博士看到了全球前沿医药科学的发展趋势,将创新分子类型药物定位为映恩生物的主攻方向,ADC药物就是其启航的第一站。
公司成立之初,国内仍未有ADC产品获批上市,在仿制药一片盛行的时代,朱博士仍坚持走FIC和BIC的创新之路,而正是这份坚持让映恩生物在资本市场上获益良多。
2020年3月(公司成立的第2个月),映恩生物就得到了通和毓承、药明生物和King Star Capital的支持,完成了3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这放眼整个投资界也是相当少见的;2021年5月,公司又完成了9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礼来亚洲基金、元禾控股、松禾资本、纽尔利资本和华盖资本等国内知名基金......
仅用三年时间,在朱博士及其团队的带领下,映恩生物俨然成为一颗国内ADC的初创新星。
两大ADC研发平台、5款1类新药强势助力
顺畅的商业化发展之路,必然少不了企业的“看家本领”——技术。
映恩生物深耕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治疗领域,依托两大ADC研发平台,即“DITAC”(双重免疫毒素抗体偶联物)技术平台和“DIMAC”(双重免疫调节抗体偶联物)技术平台,目前已布局了近10款FIC和BIC的双抗及ADC药物,其中4款新品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最高研发进度进入I/IIa期临床。
ADC研发平台是映恩生物开发差异化新品的一大利器。相较于其他技术平台,“DITAC”技术平台优势明显,包括提高对抗原低表达肿瘤的选择性、降低游离毒素的脱落且脱落后能够实现快速全身清除、高效的旁杀效应等。
映恩生物两大ADC平台
来源:公司官网
另外,映恩生物还具有基于免疫刺激抗体的DISAC,以及双抗、双毒素ADC等平台。研发能力的比拼,关键在于ADC技术平台,平台越先进,ADC药物能携带的“子弹”越多,药效就越好,同时它能搭载的“毒素”种类越广,毒副作用便越少。
在先进的研发技术平台支持下,公司在研新品的潜力不可小觑。
米内网数据显示,目前映恩生物有4款1类新药获批临床,其中注射用DB-1310、注射用DB-1305及注射用DB-1303均已步入I/IIa期临床;1款1类新药于近日申报临床获受理,为注射用DB-1311。
映恩生物部分研发管线
来源:米内网中国申报进度(MED)数据库
注射用DB-1310是公司基于其“DITAC”技术平台开发的一款靶向HER3的ADC药物,拟用于治疗晚期/转移性实体瘤。今年AACR大会上,映恩生物公布的最新临床研究显示,该产品表现出优于U3-1402的肿瘤抑制效果和安全性,并在与EGFR小分子抑制剂联合治疗中表现出优秀的协调治疗效果。
注射用DB-1305同样基于公司的“DITAC”技术平台开发,是一款靶向Trop-2的ADC药物。在该领域中,目前国内仅吉利德的戈沙妥珠单抗获批上市,第一三共的datopotamab deruxtecan(DS-1062)、科伦药业的KL-A264等2款产品已进入III期临床。值得一提的是,DB-1305在乳腺癌、结肠癌和肺癌的小鼠模型体内试验中均显示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且相对于DS-1062疗效显著提高。
Trop-2靶向ADC研发及获批情况(Ⅲ期临床及以上阶段)
来源:米内网全球药物研发数据库
注射用DB-1303是一种人源化抗HER2 IgG单克隆抗体,此前已获得FDA的快速通道认定;而注射用DB-1311是基于公司“DITAC”技术平台的第三代ADC产品。2023年4月,上述2款产品以最高16.7亿美元的总价授权给BioNTech。今年ASCO大会上,BioNTech披露最新研究数据——DB-1303耐受性良好,在52例患者中,44%的患者有部分肿瘤反应,包括50%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
据悉,映恩生物基于新一代ADC技术平台将自身管线设置为三个梯队,其中第一梯队选择已有临床验证的靶点来展现专有ADC平台的差异化优势;第二梯队主要聚焦当前处于研发早期,有望在同类药物研发中进入全球前三的靶点,这类靶点的ADC产品已有初步概念验证(POC),且具备差异化优势;第三梯队则重点关注全球FIC的靶点。
来源:米内网数据库、公司官网等
注:数据统计截至7月25日,如有疏漏,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