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用户中心

米内网官方微信:米内网 menetwx

(微信中常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创新药“大爆发”!科创板对标港股,一大波资本将蜂拥而至

来源:米内网原创2019-11-11

精彩内容

近年来,创新药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资本对于创新药企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对于企业而言,畅通的IPO渠道是其融资的重要选择,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2018年4月,港交所IPO新规正式推行,企业迅速掀起一波赴港上市热潮。时隔一年后,今年7月,科创板“闪电”开板,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据统计,从去年4月至今,有超过10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近期,东曜药业、天士力生物、中国抗体制药等也纷纷“摩拳擦掌”。当港交所热火朝天的时候,科创板随之而来,生物科技企业迅速成为申报的主力。目前,昊海生科、热景生物、微芯生物等多家医药制造企业在科创板成功上市。其中,昊海生科成为首家“H+科创板”的生物医药企业。

而在外界看来,科创板对生物科技企业的吸聚效应正逐渐显现,科创板的落地或会对港交所形成一定的分流效应,未来从港股“回流”到科创板的企业将逐步增多。此前,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下一步科创板纳入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只是时间问题。

11月6日,在2019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期间举行的米内·华泰合办研发创新专场论坛上,数百位医药行业大咖齐聚,围绕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助力创新药研发”这一主题,从资本市场发展、创新药企成长路径以及未来布局策略等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论坛现场座无虚席。

创新药“大爆发”,资本市场一石激起千层浪image.png

乔炜

华泰国际投资银行业务线负责人、董事总经理

“近10余年来,A股资本市场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乔炜表示,2005年末我国上市公司共1377家;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共有3584家。而在总市值方面,从2005年的3.50万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43.49万亿元。由于A股市场估值水平高于欧美、香港等发达证券市场,所以登陆A股意义还在于获得了融资效率很高的融资平台。随着科创板的开锣,实施细则出炉,截至2019年10月31日,已受理170家科创板企业,获批上市企业41家,彰显了监管层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力度。此外,乔炜还对医药医疗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审核的热点关注问题进行解读,如核心技术、募集资金、研发费用、对赌协议等。

“A股与港股的融合互通是未来趋势。”乔炜分析指出,港股与A股的紧密联动是存在明显的联动规律,从市场表现来看,尽管两者波动的时间与幅度有差异,但两市具有明显的涨跌联动关系。而A股弹性大于港股,总体来看,A股的上涨幅度均大于港股,同时下跌幅度亦明显高于港股,这与A股个人投资者占比相对较高有很大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港交所上市新规自正式生效以来,多家内地领先的创新科技公司已陆续赴港完成上市,尤其是创新药行业领先企业,2018全年共完成了5宗IPO。此外,今年年中合格的同股不同权公司可能被纳入港股通,激发更多内地投资者的兴趣,将会是2019年资本市场的长期催化剂。

“创新生物药领域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药明生物全球生产高级副总裁董健表示,2018年全球生物药市场规模超过2600亿美元,前十大畅销药物中有8个是生物药。近年中国的医疗保健费用快速增加、资本投资增加、企业研发能力增强等因素,使得国内生物药市场快速发展,预计2018-2023年市场规模将实现翻倍。

在国内单抗体药物市场上,前几年主要是进口产品西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英夫利西单抗、利妥昔单抗和贝伐单抗角逐市场,总销售额约150亿元。而销售额过亿的国产大品种有泰欣生、益赛普和强克,总销售额约20亿元。而近年的PD-1产品上市,则迈出中国生物医药本土企业和国际巨头赛跑的第一步。董健分析指出,对于有确切疗效的单抗类产品市场巨大;国内市场才刚刚起步潜力巨大,成长性惊人;跨国公司定价的限制使大部分病人用不起药,国产产品从进口药争夺市场份额是必然趋势。

在资本“引爆”创新药企的同时,要如何迎接新版药品管理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此,美国安诺波特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管理合伙人陈少羽律师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对美国和中国在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的特点进行剖析。

海和生物副总裁孙端鸿表示,目前创新药企面临的障碍是创新的深度和水平较低;研发强度低且人才缺乏;缺乏为创新药企量身定做的研发体系等。创新药企要想脱颖而出,则需要拥有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丰富且平衡的产品线,还有优质的团队。

随后在互动论坛环节中,多位行业大咖围绕“资本市场助力创新药企成长、新经济环境下大健康行业投资的路径选择、大健康行业资本运作助手”三大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资本市场助力创新药企成长image.png

主持人:华泰医药首席研究员 代雯

嘉宾:

美国安诺波特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管理合伙人 陈少羽律师

海和生物副总裁 孙端鸿

药明生物全球生产高级副总裁 董健

在国内,投资方跟创新药企接触的时候,双方的角度是有所不同的。孙端鸿表示,对于创新药企来说,更多的是关注内在,自身的研发;而投资方更关注的是具体外在实力,如创始人、化合物平台等。在国内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拥有优质的团队是非常关键。

董健表示,药明生物有220家全球合作伙伴,其中包括全球前20大药企中的13家以及中国前50大药企中的23家,在药明生物平台上开发的全球新 (First-in-Class) 生物药项目多达58个。药明生物作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平台,拥有强大的技术能力、充足的研发资源与商业化产能,利用平台企业的优势资源可以有力地赋能初创型企业。

陈少羽表示,从监管的角度来说,药物监管的改革,加快了中国新药研发,药物审批速度加快,临床试验机构、医院资质的认证增多等都有助于创新药企成长。

新经济环境下大健康行业投资的路径选择

image.png

主持人:华泰国际投资银行部 曹愚

嘉宾:

华泰紫金大健康基金合伙人 陈淼

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 陶峰

汇鼎资本创始合伙人 何欣

正心谷创新资本医药投资负责人 谢榕刚

在港股推出允许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的新政后,科创板紧跟而来,这对投资机构的策略是否有影响呢?陈淼表示,最早在布局创新药企的时候,还没有推出这样的政策,无论是港股的新政还是科创板,都为投资机构开辟了一条宽阔的道路,作长线的布局。陶峰表示,变化是在于投资架构和投资节奏上有所改变,在投资的实体上要提前作出选择,确定所要进入的资本市场。

何欣表示,二级市场的打开是有利于资本的进入,核心还是在于看企业的价值,如果一级和二级市场联动起来,就能够进一步激发起创新药企的活力。谢榕刚表示,科创板的推出对基金的循环回报是一个重大的利好,能够加快整个行业的创新速度。

大健康行业资本运作助手image.png

主持人:华泰国际投资银行部副总裁 史晓峰

嘉宾:

华泰联合证券执行总经理、保代 茹涛

德勤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合伙人 胡元辉

嘉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王元

标点信息副总裁、米内研究院院长 程谋

“创新药企要获得资本青睐,需要考虑如何把自己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展现给投资者。”程谋指出,招股书和商业计划书是关键落点。资本方包括普通股民通过这些资料文件全面了解项目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项目通过这一文件向资金全面展示自己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这是将好的创新药企项目和资本结合起来最重要的,因此,招股书和商业计划书是资本助力创新药企发展的核心落脚点,也是将企业股权卖给投资人的第一宣传工具。

此前未盈利创新药企在美国上市,而随着港股新政和科创板的到来,又该如何选择?茹涛表示,对于创新药企上市除了围绕企业基本面、可持续的融资途径等问题外,还要从主要上市地IPO条件进行比较,这里面包括估值、流动性、审批时间、难度及确定性等多个方面考虑。王元表示,很多企业会选择境内和境外融资的联动,如君实生物在新三板和港股上市后,现在又进军科创板,这未来或是创新药企上市的发展趋势。胡元辉从财务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表示监管部门会关注企业的业务持续性、真实性以及会计核算等问题,创新药企在注重研发的同时不要忽略财务的重要性,如有上市计划的企业要在财务角度提前为IPO作准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