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主持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的成果使得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再次掀起高潮。
在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的热潮下,我们不应该忘记中成药能有如今的发展全赖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西医结合运动,这是中西医结合使得中成药进行了第一次大开发。使得中成药成为占据我国医药市场半壁江山的重要品类。
在推动二次开发的过程中,张伯礼院士总会谈起他的导师阮士怡教授对他的培养和教育。作为我国中西医结合运动的见证人,阮士怡教授曾经是中成药一次开发的引领者。虽然岁月变迁,但是,经过岁月的考验,他的成就更加显得光辉。
如今,已经98岁高龄的阮士怡教授不仅仅是国宝级的“国医大师”而且他在中成药研发上的也取得过巨大的成就,称得上是“通脉养心丸”研制者。
由他研发的“通脉养心丸”至今仍在广泛地应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病的治疗。在2014年,成为销售额过2亿元的中药品种。
阮教授身上具有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气质和风骨,不顾名利,不计得失的精神使得他不但在从医中广泛得到患者和同道的认可,还总结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并且成为中成药研发的理论基础。
阮士怡教授虽然已经退休,但是,头脑和记忆依旧清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谈起了自己从事中医药大半身的核心理念,那就是“治病必求于本”。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他提出了“益气养阴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理念,研制了经典名药通脉养心丸。
谈到自己的从医经历,他叙述的那种艰苦卓绝和内忧外困在如今看来,几乎都是根本无法想象的。阮教授的职业生涯正好经历了中西医结合中那段“剧烈碰撞”的过程,而这场大碰撞为如今的中成药二次开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西医医师的事业从中医院开始
阮士怡教授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研究生班,1955年奉调进入天津市市立中医医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位学习西医的医生到中医院当医生,这对他来说,等同于走上了一条只能向前不能后退的道路。
当时的中医院,不能说是中医院,几乎是把社会上单独开业的中医师进行了一个大集合,并没有形成现在现代的医院管理制度和模式,而这样的环境,几乎处处是难题。
外面,有其他西医医院的敌视,内部,有不同派别中医师的相互杯葛,想要建设好一家中医院,实在是难上加难。
在1964年至1967年,阮教授参加天津市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当时,国家对于中医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尤其提倡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
担任中医内科主任之后,阮教授在繁忙的工作之中,开始意识到中医药存在的问题,据阮教授说,有一次,来了一位病情复杂的病人,阮教授便吸取西医的经验,组织院内的老中医一起组织临床会诊,但是,老中医们由于根深蒂固的门派之见,各开一张方子,最后,只能由阮教授来整合出一张处方给患者使用,最后,临床会诊也没能起到作用。
那时候,整个中医的大环境就是不团结,实际上,西医也是如此,西医的不团结直到学术交流的国际化之后,才把那种各立门派的局面逐渐结束。
在团结方面,阮士怡教授做了很多工作,但他也逐渐意识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以前中医师之间的激烈竞争而带来的门户纷争。
因此,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阮士怡教授开始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不能再走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这样只能把门户之见延续,因此,阮士怡教授开始担任研究生导师以后,就完全参照西医医学院的方式进行教学。
谈起这一改革,阮士怡教授认为,这样上课以后,大家都在一个班里上学,能培养出同窗情谊,将来就不会再受门户之见所扰。
阮士怡教授推行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的第一位研究生,就是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张伯礼教授。
张伯礼院士谈起阮士怡教授对他的影响时就说:“他在我整个中医,包括中医临床、科研方面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放手让学生发展,所以当时我科研的选题等他都给了我全力支持。阮先生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的人品。做一名医生都要求自己成为‘圣人’,指的是不仅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这正是他自己真实的写照。”
投身研发,古方中开发出现代中药
据记者了解,由张伯礼院士主持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历经8年的攻关研究,项目完成了32个中成药品种二次开发,销售额过亿元品种由3个增加到12个,2013年销售额达50亿元,累计销售额超过 200亿元。
在这些销售过亿的大品种,就有阮士怡教授主持研发的“通脉养心丸”。虽然阮士怡教授从来不在乎名利,但是,他贡献并没有被遗忘。
阮士怡教授在从事中医工作之后,就开始从中医古方中寻找新的治疗手段,以心血管病、老年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对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常见疾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多年对于冠心病的研究,阮士怡教授提出了“益气养阴”治疗冠心病的新理念。在老中医董晓初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基础上,阮士怡教授从汉代名医张仲景的古方炙甘草汤中找到灵感,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动物及药理实验,完全按照现代药物的研发进行了严格的临床研究和药理学研究,利用7年时间研制成功651丸,于1965年上市,后更名为通脉养心丸,由天津乐仁堂制药厂独家生产。
谈到这个中药重要品种的研发,他指出,“现在治疗冠心病的西药都是在硝酸甘油的基础上的一些药物。它们大多是合成的药物,往往治标不治本”。
虽然通脉养心丸上市多年,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阮士怡教授并未满足于现状,他多次建议,“虽然已经使用了多年,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对它的作用机理方面还要做更深入的研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扩大临床研究的规模,这样有利于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
经过阮士怡教授和张伯礼院士的争取,以及天津乐仁堂制药厂的鼎力支持下,乐仁堂通脉养心丸作为天津市政府,市科委重点资助的“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32个大品种之一,经过和天津市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等研究单位的共同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药理、药效学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现已通过验收,成为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