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中药,有理由
中国医药健康产业和美国有一点显著的不同,那就是中药产业庞大存在。国家工信部统计显示,2014年医药工业总收入构成中(包括医械、制药设备、卫材等),中成药占比23.65%,中药饮片占比6.09%,两者合计占比达三成。
200余家上市医药企业群体中,根据申银万国的行业划分,中药企业有60家,数量略少于化学药的68家(原料药企业+制剂企业),但总市值达9425亿元,位居第一,同时平均市值157亿元,在细分行业之首(如图所示)。
A股上市医药企业细分行业统计
(信息来源:申银万国,截至2015年7月23日)
可见,在中国医药产业格局中,中药细分产业在规模和企业实力方面基本不逊于同样庞大的化学药产业,甚至略胜一筹,同时超过生物药、医械等细分行业。
尽管中国医药企业有很多是混业经营的,并非是纯粹某种产品类型的企业,但如果给最典型的中国药企绘制一张面孔,其必然是:拥有几十张批文,大部分获批于十多年前;中药批文占60%,西药批文占40%,西药以抗生素为主;销售规模接近1个亿。因此,在中国医药产业的格局中,中药的分量不言而喻。在这样的背景下,嗅觉敏感的机构投资者对中药有着绝对的兴趣。
一般来说,投资者看好中药项目或企业的理由包括:大数量的公众对于中药的接受度、认可度更高,在一些群体和治疗领域中明显高于西药;中药给受众的直观感受是更加绿色、健康,符合自然生态的主流养生印象;中药企业中,包括同仁堂、云南白药等传统品牌以及天士力、步长、以岭这样的现代品牌,均有获得巨大成功的先例;传统品种存量丰富,“挖宝”潜力巨大;中药的品牌经营、商业运作题材便利,容易讲好的故事;下游大健康产业链延伸相对便利,由中药到消费品(如云南白药)、中医医疗(如广誉远)等,都有密切关联,能够做出大产业。
独特“雷区”怎么扫
当然,相比化学药或生物医药,投资中药可能有独特的“雷区”:一是不易评价由于西药的从业群体较大,各种品种和细分领域国内外专家均能接触到,还可与国外品种和市场受众对比,评估其真实水准,而对中药的评估难度就相对较大。二是雾里看花,中药领域里很多批文都号称独家品种,孰优孰劣难以判断。三是疗效不详,投资决策要用数据说话,中药项目很多都是有效数据不足。四是质量问题频现,银杏叶事件即为典型之一。五是供应链的风险,可能受制于中药材原料数量或价格波动影响。六是产业龙蛇混杂,打着中药幌子的情况明显多于西药。
一言以蔽之,投资者对中药的感觉大致是:想吃,又怕烫。那么,对中药投资标的评估有哪些核心要点呢?
一般来说,对与医药项目的评估,大致会涉及其本身的技术、医学属性及市场、营销、监管等相关商业属性,笔者以为,对于当下中药项目的价值潜力评估中,明确技术、医学属性的重要性高于其当前所显示的商业属性,因为只要搭配合适的经营团队,在商业价值的释放方面,相对西药而言,中药产品具有更灵活的运作空间,这也正是投资者在价值挖掘后的投后管理中应当重点发力的。
对于非上市、规模不大的中药企业,PE或产业资本可能是主要的潜在投资者。这类企业中,优质标的应具备如下特征:产品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好,机制尽可能明确,质量工艺有保障;具备一定市场基础,总体规模可以不大,但区域市场内的医生、患者认可度较高;产品的供应链保障程度较高,尽量不涉及稀缺药材;与西药尽可能错位竞争,专注中药已有优势领域(妇科、骨科等)。当然,管理层的能力和从业态度也是重要考虑因素。这类企业产品基本面较好,但缺乏资金和商业运作,只要有资金投入,同时找到商业操盘手(或由大企业直接操盘),都有成功的潜力。
对于上市或规模型中药企业,则更多以成熟企业的标准来评估其投资潜力:业绩规模、盈利能力;产品品质、大品种、后续产品线;深度开发和中药现代化的科技能力;商业运作的能(包括营销、品牌打造);以及管理团队、执行力、资本运作能力等常规要素。
整体而言,品种存量巨大的中药产品中一定有宝,但寻宝必须深挖,还要尽可能用现代医学标准来改造,去伪存真,释放价值。整个中药产业环境还有待进化,参与者自身的努力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