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呋辛(cefuroxime)是临床常用的第二代头孢菌素,最初由英国葛兰素公司(GSK)研发并投入临床。头孢呋辛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适应范围广,临床应用广泛,并多用于儿科的静脉输液治疗中。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的糖皮质激素,其在与多种药物(氧氟沙星、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混合输液时可产生浑浊、沉淀等化学物理反应,因此其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配伍禁忌。
但是,由于临床实践中头孢呋辛与地塞米松混合输液时,并未观察到明显的沉淀或溶液颜色改变的现象,目前对于头孢呋辛与地塞米松是否能联用存在一定的疑问。笔者在临床药学工作中,也时常收到临床医生关于两者是否能混合输液的药物信息咨询,本文就这一问题做探讨。
1酸碱性pH值不同
头孢呋辛粉针剂常被制作为钠盐,在水中易溶。根据中国药典附录显示,头孢呋辛钠加水制成溶液测定后的pH值为6.0~8.5。地塞米松在临床中常用的剂型为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在水中溶解后的pH值为7.5~10.5。因此,头孢呋辛钠在水溶液中显弱酸性,相反地,塞米松显弱碱性。酸碱平衡是化合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两者在同一水溶液中进行混合存在发生酸碱反应的可能性。
另外,在静脉输液的实际使用过程中,部分批次的头孢呋辛钠因质量问题会使与其混合的5%葡萄糖溶液变黄。而葡萄糖注射液颜色迅速变黄现象的发生,是因为环境碱性偏强导致葡萄糖中生成的5-羟甲基糠醛(分子式为C6H6O3),后者经聚合而生成黄或棕色物质,使葡萄糖注射液变色的结果。以上情况说明可能由于生产工艺的原因,头孢呋辛钠的碱性可能偏强,更易发生酸碱反应。
2存在氧化还原反应
头孢呋辛钠的化学全名为(6R,7R)-7-[2-呋喃基(甲氧亚氨基)乙酰氨基]-3-氨基甲酰氧甲基-8-氧代-5-硫杂-1-氮杂二环[4.2.0]辛-2-烯-2-甲酸钠盐。而地塞米松磷酸钠的化学全名为16α-甲基-11β,17α,21-三羟基-9α-氟孕甾-1,4-二烯-3,20-二酮-21-磷酸酯二钠盐。从中可以看出,地塞米松含2个烯键,具有一定的还原性,而头孢呋辛钠含有多个亚氨基和酰氨基,具有一定的氧化性,两者混合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或聚合。
3配伍禁忌有权威数据支持
目前国内外有多种关于药物配伍禁忌和配伍相容性数据或参考书,但相对比较权威的是Micromedex的TRESSEL’S数据库。同时,Micromedex数据库也是目前国外最常用的药学信息数据库。
对头孢呋辛与地塞米松在MICROMEDEX中的药物的IV相容性进行查询后,结果显示,通过查询显示两者在admixture和Syringe的配伍结果均显示为未测试(即代表结果未知)。但是两者在选项Y-Site中的配伍结果为两者不相容,即存在配伍禁忌。Y-Site中的结果来自于四项具体的物理相容性测试。其分别用125mg/ml的头孢呋辛钠和12mg/ml的地塞米松磷酸钠在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5%葡萄糖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0.45%低渗生理盐水溶液,其结果均显示两者混合后会产生物理不相容,溶液浊度增加,同时发现微粒增加和颜色改变。但是,Y-site里面地米和头孢呋辛的浓度都很高,远远高于实际输液时的药物浓度。因此,在实际输液两者都是低浓度的状态下,其如果发生类似反应则较难用肉眼或普通检测仪器观察到。
4快速退热与掩饰过敏
儿科输液时,经常见到抗生素与地塞米松混合后静滴,这在成人用药中其实并不常见。因为对于大多数进医院治疗的儿童来说,其在输液治疗时往往存在发热甚至高热的情况。而持续的高热可能导致进一步的抽搐和昏迷等临床表现。此时,在应用抗感染药物的同时,加用一点皮质激素——地塞米松,通常就能立竿见影地控制高热,进而稳定家长情绪和抑制高热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地塞米松作为一种高效的糖皮质激素,其对一般的药物过敏反应具有预防作用,但对于偶发的过敏性休克往往会延误诊断,从而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
结语>>>
根据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不宜在常规预防性中联合应用。虽然头孢呋辛与地塞米松在静脉输液的混合过程中并未观察到明显的性状改变,但是两者的化学性质和多项实验研究中已经提示其存在配伍禁忌。此外,地塞米松可以掩盖头孢呋辛等抗生素的过敏等不良反应,临床中应该尽量避免联合应用。
目前,国内专家对于抗生素的应用推荐序贯治疗,即初期采用胃肠外给药(静脉注射)2~3天,待临床症状基本稳定、病情改善后,改为口服药物治疗。序贯治疗可以极大程度地缩短静脉用药时间,节约个人的费用支出,同时减少了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作者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药师)